游泳是夏季最消暑的健身方式之一,然而碧波荡漾的泳池如果卫生状况不佳,却可能给游泳者带来健康隐患。专家表示,在选择游泳场所时,自己注意一些事项,并把握好游泳时间,方能从游泳中获得健身的益处。
进入场馆要会看会闻
除了将来根据游泳场馆的分级来选择游泳场所外,专家还提醒市民,为了自身健康,不要到不干净的游泳场所去游泳,以免出现健康问题。那么,消费者自身该如何选择游泳场馆呢?
专家建议,到游泳场馆时,首先要查看该场馆是否有卫生许可证,游泳池门口有无红眼病检查岗或是张贴了红眼病禁泳标志。其次,到达游泳池后不要急着入水,最好先看看池中水质是否清澈透明,有无异物、泥沙漂浮,比较好的游泳池还会把水温、余氯、混浊度公示出来。而总体来说,卫生合格的游泳场所应该是清洁、无蚊蝇、无垃圾、无臭味的,水中可以有轻微的氯味。
据介绍,游泳池水游离余氯浓度国家标准为0.3—0.5mg/L,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。因此,如果池水中余氯味道比较重也不要下水,因为余氯虽然可以杀菌,但过多的余氯会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,对人体产生危害。如果在游泳时出现了眼睛痛涩、口中干涩、皮肤不适等情况,就有可能是水中余氯超标造成的,这时应该立即离开问题水域,之后用清水轻轻冲洗眼部、口腔或皮肤,如果还没有好转或有加重趋势应立即就医。
另外,按照《游泳场所卫生规范》,“游泳场所提供游泳者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(包括拖鞋、茶具等)应一客一换一消毒。消毒后的饮用具应存放于保洁柜。”
开具健康证明别马虎
据了解,由于游泳时,人的角膜和皮肤全部暴露在外,所以最易传染的疾病便是眼病和皮肤病。一般来说,游泳时若不注意卫生,有可能染上急性结膜炎(即老百姓俗称的红眼病)、皮肤癣等疾病。因此,1996年颁布的《游泳场所卫生标准》规定,“禁止患有肝炎、心脏病、皮肤癣疹(包括脚癣)、重症沙眼、急性结膜炎、中耳炎、肠道炎、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进入人工游泳池游泳。”同时,为预防游泳时感染疾病,我国要求泳池的经营管理者应按《公共卫生场所卫生管理条例》的规定做好泳池的消毒、净化及环境卫生,而且不让“传染源”进入泳池。
为确保水质卫生和游泳者的健康,避免疾病传播,一些游泳场馆要求游泳者事先提供可说明其健康状况的游泳证、医院开具的健康证明等。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很多人对此颇有微词,不愿意提供健康证明,有些人嫌麻烦甚至要求医院不体检直接开具这样的健康证明。
夏季游泳别超过两小时
除了卫生监督部门以及真实的健康证明为游泳者的健康把关外,专家提醒市民,夏季游泳虽然能强身健体、防暑消夏,但每次游泳应控制在两小时内,切莫贪凉时间过长而影响身体健康。
另外,游泳后一定要及时用清水淋浴,彻底清洗全身,既能减轻池水中的余氯对头发和皮肤的不良刺激,也可冲洗掉皮肤上可能污染的致病微生物,而且不要用未经消毒的公用毛巾。
之后最好涂上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。另外,为预防传染红眼病,游泳时一定要戴泳镜,不要戴隐形眼镜,游泳后最好点眼药水,以预防传染性眼病。
专家还提醒,为保证游泳的安全,酒后禁止游泳,也不要在太冷的水中游泳,下水前最好用凉水冲身,让身体适应后再下水。有心脏病、高血压者忌游泳。过饱或过饿也都不宜游泳,最好在饭后一小时左右再游泳。
另外,专家还指出,人体在水里散失热量比在空气里快20多倍,这使人在水中产生的热量远低于在水中散发的热量。人在水中时间过长,体温调节功能就会遭到破坏,会出现动脉收缩、静脉扩张,使血液停滞在皮下静脉内,造成皮肤青紫、嘴唇发黑,甚至发生痉挛。因此,虽然游泳是夏季最惬意的运动消暑方式,但也要注意控制时间。如果游泳时出现不适症状,应立即上岸擦干身上的水,晒晒太阳,待暖和后尽快穿好衣服。